【请等待腾讯视频广告播放完,即可正常观看!】
凭借一笔贷款,夏朝嘉开始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创业——西城区包装印刷厂应运而生。但钱只能解决硬件,管理、技术、人才、文化等更重要的“软实力”又如何打造?这其实也是贯穿了禾嘉此后四十年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在80年代初,30出头的夏厂长却已经初步摸索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并因此当选成为“全国首届十大青年企业家”。
经营策略上,夏朝嘉首先用32个字为印刷厂定下了一根“定海神针”:产品质量高于大厂、产品价格低于大厂、生产周期短于大厂、服务质量优于大厂。很快,夏朝嘉就用实际行动向整个市场展示了西城区包装印刷厂是如何去落实这32个字的。
1981年底,阿坝制药厂急需印刷一批5万张鹿茸精标签。由于印量小、利润低,时任制药厂供销科长吴启育跑遍了成都市的几大国营印刷厂,都没人肯接招。眼看最后的期限要到了,苦恼万分的他四处转悠,看见府河边“西城区包装印刷厂”的招牌,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了厂子。在一番商谈后,双方达成一致,阿坝制药厂的5万张标签交给西城区包装印刷厂印刷,印刷费2500元。
别看印刷费只有大厂们都看不上的2500元,这笔订单其实是西城区包装印刷厂的第一笔订单。全厂上下都非常重视,从原材料购买到印刷中的每一个细节,夏朝嘉都是亲力亲为。货品如期交付,所有人都充满期待欣喜地等待第一笔回款入账。
谁知,夏朝嘉盼来的不是汇款,却是一个意料外的电话。阿坝制药厂来电称:“贵厂的印刷质量存在问题,5万张药品标签均有四微米的超差。本欲退货,但考虑到贵厂系小厂,不能消化退货损失,所以货还是用了,但必须降价。”实际上,在当时4微米的误差是属于正常误差范围内的,客户此举显然是意在杀价。
怎么办?据理力争还是忍气吞声?夏朝嘉的做法再一次震惊了所有人。他给阿坝制药厂发了一封电报,声明如果是产品质量问题,请对方把货退回来,这批标签不能使用,即使烧成灰也要寄回来,印刷厂将无条件重新再印一批。如果药厂就这样使用了这批标签,他将到法院去起诉。
“产品质量高于大厂、产品价格低于大厂、生产周期短于大厂、服务质量优于大厂,是我们的32字方针,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这一单业务就背弃了自己的承诺!”夏朝嘉对厂里的员工说。
夏朝嘉此举震惊的不止是员工,阿坝制药厂的厂长也被惊呆了。他亲自前往成都,要拜访这个不同寻常的街道小厂和负责人。而在与夏朝嘉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长谈之后,他被夏朝嘉的心气和才能深深折服,最终第二年全厂40多万元的业务全部交给了西城区包装印刷厂。
印刷厂逐步走上正轨,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随之而来对人力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此时的印刷厂已经初具规模,想要招揽一些外部人才并不难。但是夏朝嘉却首先把机会留给了街道企业职工子弟。
夏朝嘉定下的招工条件第一条就是,父母必须是街道企业职工,试用期满10天就可以去成都军区印刷厂接受培训。“我是街道企业出来的人,天然对街道有感情。而且我认为街道子弟天生就能与我们的企业互相认同。”夏朝嘉说。
值得注意的是,夏朝嘉很早就已经有了强烈的设计意识。他亲自去参加了包装印刷协会下的设计委员会,专门去调查设计师们的苦衷。最后,夏朝嘉写出了一篇名为《论包装印刷与设计的关系》,开宗明义表明好的包装来源于好的设计,好的设计可以弥补印刷包装工艺的不足,可以推动包装印刷工业发展。
这篇论文发布之后立即在委员会内部引起了轰动,设计师们全体起立为夏朝嘉鼓掌,因为这之前从来没有哪一个印刷厂的厂长会将设计师们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
由此,设计人才纷至沓来,小小的西城区包装印刷厂云集了当时四川全省最顶 尖的设计师。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画家、现四川中国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资深设计师汪晓灵,老四川熟悉的成都烟厂“五牛”香烟、成都菊乐公司的“甜菊糖”包装就都出自于汪晓灵之手,由西城区包装印刷厂印制。
挖掘人才,更重要的是要留住人才。用什么去留住人才呢?夏朝嘉认为,除了一份不菲的收入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予每一位贡献者尊严。
正是在这一想法的驱动下,夏朝嘉又做了一件让员工们闻所未闻却感念至今的事。1983年,经过合并成都市建设工具厂、成都市西城区纸箱加工厂、西城区彩色纸厂、西城区塑料厂后,企业陡然增加了300多位临近退休年龄的老员工。成都市西城区包装印刷厂先后合并四家工厂,图为四家工厂的四位老厂长。
在那个温暖的冬天,改名后的成都精印包装厂在大门口拉上了红布,扎上了红花。人们临时用纸箱做底,纸板当桌面摆起了近40桌酒席。在这场酒席上,夏朝嘉为300多位街道企业退休员工按国企员工级别办理了退休,颁发了当时只有国企退休员工才能拥有的退休证,按照全民职工退休制度给300多名街道职工办理退休。
胡显清就是当时拿到退休证的老员工之一。“当时只有国企员工才能办理退休拿退休工资,我们只是街道企业的员工,能办理退休真是做梦也没有想过的事。我永远记得拿到退休证时的样子,那种发自内心的高兴讲也讲不出。直到今天我们遇见都还要互相问问是不是知道夏厂长的近况,他是不是还好?”她说。
从对外到对内,夏朝嘉都已经展现出了一位追求卓越的企业家所应有的高远理想、战略洞见、开拓创新、和责任担当。这也引发了社会媒体的关注。
1984年,改革开放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年轻优秀的企业家。中国青年杂志社看到了这一潮流,决定联合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的厂长经理研究会,共同举办了首届“全国优秀青年厂长(经理)评选活动”。夏朝嘉则以32字经营方针和全民所有制待遇退休管理从候选者中脱颖而出,当选“全国首届十大青年企业家”,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夏朝嘉从百名优秀厂长(经理)评选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首届十大青年企业家”。
原中国青年杂志社编辑刘百汶,在首届“全国优秀青年厂长(经理)评选活动”中作为活动专员,到成都对夏朝嘉的事迹进行了专门的甄别和座谈交流。刘百汶说:“企业家挣钱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在挣钱的同时还能顾及到职工的退休待遇,这种对员工的尊重是很难得的,也是一般企业家做不到的,这是他能够进入十佳的非常重要的因素。”